Wu jiayue

QR code

十七岁在狮城

---中国留学生吴佳玥

“不要以为进了名校就进了保险箱,这只是学习的开始。未来的路还要靠你自己去闯……

这是我妈妈最常给我的一句话。新加坡留学让我感受到了与过往在中国学习的体验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除了在学校的授课时间之外,需要很多的实践

我在Shelton College International新加坡莎顿国际学院Film TV and media production(电影电视与传媒制作),主要涉及的专业课程有导演、摄影、后期、剪辑、声音、编剧、电影史等,课程非常充实,每天都会有专业课程的安排以及作业的安排。那么在课余时间我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拓展视野,去全方位沉浸在新加坡多元的国际化氛围之中。到了大学正是我们增长学识拓宽视野、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好时机在新加坡的一点一滴都在为我的未来添砖加瓦。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学校的课程丰富多彩,我们在上课的课室往往在摄影棚,不仅如此,学校配备了专供学生们剪辑的苹果机房,并且这些摄影设备和机房可以供学生随时使用,给了我们充足的自由创作空间。当然,我们是专业课与英文课同时进行的,接下来一年的学习我们将进入全英式教学,虽说考过了雅思,但学校为了学生们不把英文水平落下,特地在平日的专业课里加入了英文课程,什么都不落下,这一点让我们在疫情之中与学业持续保持同步。而且新加坡的老师们也尽职尽责,课堂上不懂就问,老师绝对会不厌其烦地为你讲解。记得有一次在Documentary(纪录片)的课上,老师亲自驾车,带领我们参观了世界最佳机场-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没错,老师在机场给我们讲课,这节课也是我上过的最特别的一节课,我们带着相机记录下了机场繁 忙的景象,之后我们还和老师共进晚餐



我入学一个多月,才习惯了电脑记笔记,打字不快的我总是容易跟不上进度,有节电影史课上,导师有意放慢速度,好让我记完幻灯片上的内容。她跟同学问起新加坡的文化,同学们提了提神,相视无言,带着些许疑惑,毕竟虽然来到了新加坡,也还是熟悉又陌生。老师问到“峇峇”、“娘惹”的时候,大家都说不上来。这也促使了我们假期的“夏游”。

开学不久迎来了新加坡的公共假期,辅导员召集了我们小班所有人组成了小型旅游团。出游前夜我仍记得我们宿舍四个小女生期待的样子,不出意外的失眠了。第二天我们都起了个大早,精精神神的整理着自己,到学校中心广场集合的时候两个辅导员已经在哪里等我们了,手中拿着印有我们学校标志的小旗,肩上挎了一个有学校名字的蓝条幅。一小队人就从学校出发了,那天阳光正好,坐公交都不觉得乏味,白天步行穿过了许许多多的教堂、大桥、公园、高楼,还看到了国内的影子。在金沙海边绚丽的灯火中拉起横幅拍了我们的第一张合照。那天只感觉天黑得很快,腿很酸,笑的很开心。傍晚,在天空树下等待灯光表演,人们席地而坐,依 偎着家人朋友。



等开始的空隙我和同学们靠在一起,抬头望着。天越黑,星子越亮,等天完全黑下来,灯光与星光辉映,忍不住拿出相机拍起天空来,放下相机,忽然有点想家,灯光秀适时开始,我立即拿出手机给家里打视频,给他们来了一个现场直播。那是我在留学生活中第一次想家,这股思绪也在嬉笑中悄无声息的消失。

学习期间,我们同学灵感迸发,原创剧本,组织同学们一起拍摄,我荣幸当选了女一号的角色,拍摄过程困难曲折,还没有学习拍摄的我们完全没有经验,只靠自己慢慢摸索。导演扛着七斤多的大摄影机,后面的同学搬着打光灯、米菠萝等一系列设备跟在导演身后准备随时调整。我一遍遍的走位,竟也不觉得枯燥,反而享受着大家一起合作的快乐。

我真正的“走出”校门,是参与到由我们学校承办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新加坡分会场的开始仪式上。大家穿着正装,校长和老师到场参加,我们宿舍的四个女生扛起“重任”,一人掌一台摄影机,全程记录,还有幸听到了《中国好声音》学员蔡咏琪的现场。在晚会的茶歇,我和同学们去负责进行采访录制,有幸见到了见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姚国强教授,在录制期间,教授更是下场亲自指导我声音录制的技巧,深刻且受用。




在紧张有序的学习中,第一学期结束了,我趁着新知识的余热,在回国假期中筹备并自己完成了我的第一步自导自演的原创微电影《Clack》,充分发挥了我所学到的知识,当时我刚过十七岁生日,就要协调整个剧组,不得不说,是一个难题。拍摄过程紧张不失有序,完成后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投稿了“欧洲青年视听创作大会”与“第二十二届奥林匹亚国际电影节”。假期结束回到新加坡的时候,校长告诉了我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的作品入围了!而且成为了中国唯一一个入围的选手,超过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选手,当时有一种为国争光的荣耀,对此我深受鼓舞,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坚持每隔几周就进行一次剧本创作,这样小小的坚持也在第二学期末的期末作业中帮我拿到了高分。

俗话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一次次的爆竹声中,我们已经成功的迈进了2020,可是在这一年发生了令人想不到的事----我国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这突如其来的病毒使亚洲雄狮黯然失色。全国上下陷入了控制病毒肆虐的漩涡中。

可这次病毒并没有让我们退缩,在得知武汉疫情极为恶劣的时候,许多白衣天使立刻选择做一个逆行者,前往武汉。钟南山院士就是其中一个,时隔17年,他再一次来到前线抗击新型肺炎。其他医护人也像他一样,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时间,与病魔作斗争。身在新加坡的我焦急的关注着国内的新闻,却无能为力。不久后,新加坡等国家也陆续发现了病例,激增的人数闹的人心惶惶,实时各种谣言四起,沸沸扬扬,身在中国的父母也时刻担心着我的安慰,我们还是坚持内心,相信祖国,不给国家添麻烦,决定留在新加坡,自行隔离在寝室。期间,无一天不心系祖国,心系家人。好在中国在第一时间努力抗疫,在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

在新加坡抗疫的时间里,我和同学们都收到了来自祖国的礼物,留学生可以免费领取防护用品,并且可以低价购买防护服乘坐飞机,祖国接我们回家!我们深受感动,看到了中国的强大,更看到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中国政府和祖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共抗疫情,共渡难关。

冬去春来,樱花开放,从一月到现在,我们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值得骄傲的事已经初步取得抗击疫的胜利,而最近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爆发,抗疫成了全人类共同的任务。

我因为疫情关系无法回家,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关注着国内、国际的疫情。上网看新闻、打电话询问家里状况。新加坡这边也是每天都有几百的增长,虽然社区相对安全,绝大多数的都是集中隔离的客工,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祖国的同胞。我和同学们都很担心,却又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减少外出保护好自己,也算是为防疫工作做出贡献。但就算身在海外,我也能切身感受到祖国的爱凭中国护照就能去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领一系例的防护工具,对于当时防护品极少的我,无疑就是雪中送炭。

最近跟妈妈视频时她总是问:“幺,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嘛?”

我也总是跟她说:“放心吧妈妈,快了。

下个月我就18岁了,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已经在英国创意艺术大学(UCA读研究生了,而我的下一步作品就是关于疫情当中的我们,也已经在我的脑海当中筹划了

(祖国)期待我的下一步作品吧!